找到相关内容186篇,用时6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整体看法。在这方面,中国佛教学者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作了比较集中的介绍和阐发。 《经律异相》,凡五十卷,庄严寺沙门宝唱等奉梁武帝之命而编集,...世界的形成,强调物质世界形成的物质性、秩序性和运动性。这既是古代中国佛教学者对物质世界形成富有神秘色彩的描述,也是天才而朴素的猜测。 在《三界篇·诸天部》中,道世还依据《婆沙论》对...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0039136.html
  • 《大乘起信论》义理新探

    中国佛教学者多半接受了「印度马鸣菩萨系原作者,真谛则为译者」的传说。《昙延疏》、《净影疏》、《大乘义章》等作皆如此说。吉藏的《三论玄义》、《中观论疏》与《胜宝窟》三书,皆在五九七至六○八年之间完成,也...玄奘梵译没人看过,此类推测之辞,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撰述说与印度撰述说的对立,到了近现代再度出现,首先由著名的日本佛教学者带头,随後中国学者与佛教界人士,如梁启超、释太虚、王恩洋、欧阳渐、唐大圆等也...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4043938.html
  •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1)

    自然,儒家的尽心知天,亦即返本归源的思路。也就是说,顿悟说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导下的产物。这表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佛教学者的深刻影响,也表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佛教学者的深刻影响,也表明顿悟说...注1:本文摘自《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作者:方立天。  注2:上述见解不代表发帖者本人见解。  第二节 南顿北渐  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疾迟,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短长而言。而见道悟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047070.html
  • 诗悟与禅悟——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

    环境与人的因素。  中国人并没有以佛教的印度形式来接受佛教佛教引入中国之后,中国人便将佛教经典完全译成自己的语言,或者是,中国学者对于原著的解释常常给予特意的改写与评注;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中国人从未...存在着。中国佛教学者也以这种方式来批注佛教经藏与律藏。中国人不仅努力使佛经系统化,而且努力使戒律系统化,通过对佛经与戒律书中各种教说与戒律的分类、整理、注疏而达到形式的齐合性,这正是中国佛教学者的重要...

    刘艳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04256248.html
  • 重提印度禅与中国禅──一种早期的思想史观察

    不是佛教而表现了吠檀多主义的思想[32]。Wieger 的这一观念获得许多西方学者的认同。如 Henri Dore 就把中国禅视为「中国吠檀多主义的一个学派」;Jesuit Henri Bernad ...一个历史的过程,这点胡适说得很对。而学者们通常注意到禅宗在佛教史上的创新意义,习惯于从三祖道信以后,特别是六祖慧能,甚至慧能以后的禅宗发展中去寻找中国禅的起源[36]。如果不局于一般所谓的禅宗,而是...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1659943.html
  • 中国禅宗的心性论主张与传统思想背景

    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大都以为“真心”即“人心”,也就是禅宗的“自心、本心、平常心”或“佛心”。中国佛教的“真心”、“净心”,也通于禅宗的“自心”、“本心”、“初心”,它所想强调的:是说众生当前的“心”本来...达到无差别的圆融与统一。后期中国佛教学者还以“心”去沟通儒佛道三教,强调“心”足以充汉能佛、能儒、能老的基础,这也是三教合一的根据。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心、意、识三者异名而同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大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571296.html
  • 中国佛教的顿悟学说

    烦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顿然破除妄念,刹那成佛。在内容上它强调修持过程的短暂和觉悟时间的快速。这个理论是中国佛教学者根据大乘佛教的“十地论”的修行原则提出来的,其宗旨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世...论无疑是一种渐悟成佛的理论。   但中国佛教学者则不拘泥于印度佛教的模式,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证,用新的方法阐释旧说。支遁、道安、慧远等认为,菩萨在修行的十个阶位中,六地以前都不能真正觉悟,只要达到第七...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92578946.html
  • 慧远大师伦理思想略论

    本土文化在对自身反思的同时,亦对佛教展开了批评,《牟子理惑论》(据说产生于汉魏之际)大概最早体现了本土文化对佛教的批评以及具有本土文化素养的中国佛教学者的回应。可以说《理惑论》拉开了三教在理论上争论与...超越性。因此以慧远为代表中国佛教学者针对世人的批评,结合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创造性地阐发了佛教的果报论,其中慧远对中国佛教报应论的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笔者仅在此谈一下慧远报应论的伦理价值。   1、在...

    张有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25681222.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传人,中国佛教学者对外来佛教思想观念进行了初步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早期佛教经典翻译家和佛教学者十分注意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潮,突出佛教经典中的相应内容,并在理解和诠释外来佛教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吸收融合...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儒、道并存并进,为形成三教鼎足之势奠定了基础。魏晋佛教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批中国佛教学者脱颖而出,他们...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796901.html
  • 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考据方法与国外的历史学方法研究国学。而此时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原已佚失的法相唯识宗文献从日本回归,也激发了有关学者整理和研究佛典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阶段里,研究中国佛教取得重大成果的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等,极富创见,成一家之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学者都开了风气之先,实为现代中国佛教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到学术研究新风气、新规范的影响,一些拥有一定文化或受过高等...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04755604.html